【学艺网 81art.com】精彩巨献,《电视评论的特征和意义》。本年度有关电视最巨实用价值的专业资料,由学艺网专栏作家编导老师,携手爱心公益大使陈家伟和可爱的小布丁admin联袂推出,点击率高达388次,已有668人付费查看并下载。作品发表日期:Monday, May 17, 2010 12:45:10;文章更新时间:Sun, December 24, 2017 09:17:28 GMT;作品分类浏览目录:电视评论;作品关键词:评论,评论和戏曲节目单;作者所属频道:艺术辅导班。如对本文内容有任何疑义或建议,请在学艺论坛提出。
即将为您推出的是美文大作:电视评论的特征和意义,精彩不容错过,敬请关注!
电视评论的特征和意义。电视与广播一样,是以无线电通信技术为其物质条件的。视听结合,论述手段丰富多样。声画并茂,形象逼真。
电视评论是新闻评论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运用和发展。与电视新闻一样,电视评论的突出特点是集图像、声音、文字、色彩之美,使用多种符号传播信息。
电视与广播一样,是以无线电通信技术为其物质条件的。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电视的成型时代。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公众电视发射台,于11月2日开始电视节目的定期播出。法国于1938年,美国、前苏联于1939年也都开始了电视实验播出。美国无线电公司于1940年首先试制成功彩色电视机。1945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首次正式播出彩色电视节目。日本于1960年,法国、西德、前苏联、英国等都于1967年正式播放彩色电视节目。中国于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电视节目,9月2日正式开播。10月1日,上海电视台建成开播。中国于1973年开办了彩色电视节目。虽然起步很晚,但中国的电视传播事业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世界上罕见的。目前,全国已有电视台 943座,有线电视台 1270座(截止1997年9月底)。
到1996年底,仅浙江省就有电视台66座,有线电视台51座,还不包括转播台和企业、学校的闭路电视系统。
自从广播电视诞生以后,社会的交流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无线电广播可以使不一定识字的听众也能听得懂;电视机也如同收音机一样,主要是以一种廉价而方便的方式向人们提供娱乐而拥有并吸引了大批听众和观众。电视新闻能使观众看到一如实际发生的事件,而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国家和党的领导人,特别是在需要宣传某种主张,贯彻某项重大举措和社会发生某种危机的时候,很快发现了通过无线电广播或电视可以直接向人民讲话的好处,而不必等报纸来报道他们的声音。广播电视已经成为当前最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由于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使辽阔的世界“五大洲”,成为了一个“地球村”。
电视评论是电视新闻节目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要考虑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或者要适应于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才能收到较好的传播效果。电视评论除了与广播评论共有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些独特的地方。主要是:
1.视听结合,论述手段丰富多样
电视评论可以听,可以看;既作用于人的听觉,又作用于人的视觉,双通道地传递信息。视与听是人类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据心理学家研究,人对外界的感受,60%来自视觉,视觉在人类的感官中是最重要的,通过我们的眼睛,可以比通过耳朵更了解和熟悉周围的环境。从记忆效果看,听到的信息能记住 20%,看到的信息能记住 30%,边看边听,耳目并用,就能记住 50%。当然记忆的持久性有长有短,而人对于记忆本身是有选择性的,情况比较复杂。但耳目并用的记忆效果比之于单用耳朵或单用眼睛的效果要好,这是确定无疑的。记忆是理解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确定无疑的。因此,电视评论在写作和制作中,就可以既发挥广播评论的长处,又可以运用图像语言,同时辅之以文字解释,以提高收视效率。
2.声画并茂,形象逼真
电视评论透过电视荧屏,为人们提供了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观察世界的窗口”。可看可听、真切具体、形象逼真、有现场感的综合传播,既顺应人的生理特点,又可使电视评论比之于广播评论,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受众感觉更真实、更亲近,且有具体的美感。它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也强。当然,电视传播有它不易克服的弱点,比如它所反映的表面性。电视所拍摄的画面往往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与物的外貌和外观,而人物内心活动和事物的内在规律,不容易用画面来表现。又如它反映的不可再现性,这与广播的稍纵即逝有点类似,不少重要场景,时过境迁,电视就无法到现场拍摄,这些对于电视评论来说确实带来不利的影响。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表现方法的改进、形式的变化,扬长避短,弱点是慢慢可以克服的。
3.渗透力大,受众面广
在当前电视机已走进千家万户之时,电视评论的直观性、生动性,无时不在影响着广大的电视观众。与广播评论相比,电视评论的观众和听众,除了自觉地收听电视评论节目以外,更多的情况是处在不自觉收听之中。电视频道的多选择性、声画并茂的荧屏美感,客观上促使广大电视受众在不注意的情况下“无意识”地收听收看了电视评论内容。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无形中更增加了电视评论的渗透力和受众面。这种优势,是任何报刊评论、广播评论都是难望其项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