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网 81art.com】精彩巨献,《印度电影发展史摘要, Story 2》。本年度有关文艺常识最巨实用价值的专业资料,由学艺网专栏作家播音主持老师,携手爱心公益大使陈家伟和可爱的小布丁yuanying联袂推出,点击率高达484次,已有749人付费查看并下载。作品发表日期:Saturday, July 02, 2011 15:51:54;文章更新时间:Sun, December 24, 2017 10:29:02 GMT;作品分类浏览目录:文艺常识;作品关键词:编导常识,文艺常识和电影评选;作者所属频道:艺术辅导班。如对本文内容有任何疑义或建议,请在学艺论坛提出。
即将为您推出的是美文大作:印度电影发展史摘要, Story 2,精彩不容错过,敬请关注!
1951年,印度著名的情侣演员拉兹·卡普尔自导自演的《流浪者》大获成功,标志着印度电影的新起点。同年,索拉勃·英迪摄制了第一部以反英为主题的大型彩色历史故事片《章西女皇》。梅布勃摄制的《印度姑娘曼加拉》在整个东方、埃及、伦敦等地都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这些影片大都以好莱坞风格式的富丽堂皇的场景,色彩艳丽的服饰,有的还有规模宏大的群众场面赢得观众的青睐。
从1953年起,因受苏联电影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又出现了一批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优秀影片。如比麦尔·洛伊导演的《两亩地》(1953),讲述了一个农民因受地主的残酷剥削而被迫背井离乡的悲惨故事。这部影片不仅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也获得了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大奖,使印度电影从此跻身国际电影艺术之列。萨蒂亚吉特·雷伊导演的《道路之歌》(1955)和《不可征服的人》(1956)为印度电影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道路之歌》表现了一个极度贫困的农民家庭的悲惨遭遇,蕴含着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现实主义气氛,曾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人权证书奖”及国内外多项大奖。这一时期,十分流行的在电影中穿插歌曲、载歌载舞的做法成为印度民族电影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拉兹·卡普尔的《擦鞋童》因穿插歌曲之多而轰动一时。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印度电影分成两大不同派别:一派是迎合观众趣味,题材平庸,艺术手法公式化的商业电影;另一派是以雷伊和莫里纳尔·森等人为代表的“新电影”运动,他们主张影片的题材应主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和政治问题,并要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这类影片的主要代表作有:雷伊的《女神》(1960)、《肯琴琼卡》(1962)、《恰鲁哈达》(1965)、《仇敌》(1970)、《远方的雷声》(1973);森的《两兄弟》(1967)、《加尔各答――71年》(1972)、《合唱》(1974);特威克·卡塔克的《能言善辨》(1973)等。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又出现了一批反映印度社会面临迫切问题的影片:如反映要求男女平等的《角色》(1977);反映印度农民现状的《乡村历史》(1977)、《大地母亲》(1980)、《失去土地的人》(1981);反映争取社会权利的《阿尔别尔特·平托为什么发怒》(1980)等。
从1970年起,印度的故事片产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全国拥有11000多家影院。70年代后期,印度电影业受到黑社会势力的侵袭与控制,他们“投资拍片”,“出钱下海”,借电影“投机赚钱乃至出名”。所以到80年代,以孟买为中心的“宝莱坞”信誉越来越低,连国家银行贷款都得不到。从90年代开始,印度政府为了打击黑社会势力,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推动印度民族电影业恢复和发展的政策,印度电影又走上了健康的发展道路。以“宝莱坞”为基地的电影业始终坚持“多产、多销、低成本、高质量”的生产方针,从90年代初开始不断发展。加之从1991年开始印度政府又像中国一样实行对外开放的市场经济模式,电影业基本上像好莱坞一样走出了一条商业化模式,大量生产低档的、通俗的、缺乏思想内涵的、时髦的商业化影片,受到国内外广大观众的欢迎。在90年代的十年中,“宝莱坞”生产的故事片(片长为两小时左右)总计为787部,而美国好莱坞在同一时期的生产量约为600部之多。不过,从影片的思想内涵、社会性、现实主义风格等方面来看,90年代的印度电影都赶不上50年代那些堪称经典名片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