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网 81art.com】精彩巨献,《“电影新浪潮之父”—安德烈·巴赞》。本年度有关安德烈·巴赞最巨实用价值的专业资料,由学艺网专栏作家表演老师,携手爱心公益大使陈家伟和可爱的小布丁bianji联袂推出,点击率高达291次,已有512人付费查看并下载。作品发表日期:Saturday, March 05, 2011 16:27:09;文章更新时间:Sun, December 24, 2017 10:00:12 GMT;作品分类浏览目录:文艺常识;作品关键词:安德烈·巴赞,安德烈·巴赞和学子;作者所属频道:艺术辅导班。如对本文内容有任何疑义或建议,请在学艺论坛提出。
即将为您推出的是美文大作:“电影新浪潮之父”—安德烈·巴赞,精彩不容错过,敬请关注!
“电影新浪潮之父”—安德烈·巴赞
安德烈·巴赞(1918——1948)
1.“电影新浪潮之父”—安德烈·巴赞
安德烈·巴赞(1918——1948)是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1945年,他发表了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性文章《摄影影象的本体论》。50年代,他创办《电影手册》杂志、并担任主编。巴赞英年早逝,未能亲自经历战后西方电影的一次创新时期—法国新浪潮的崛起。但是他的《电影手册》的同事们(即着名的《电影手册》派)掀起的新浪潮把他的理论实践于银幕,为电影带来真实美学的新气息。因此,安德烈·巴赞被称为“电影新浪潮之父”、“精神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区别于“电影的黑格尔”——(法国)让?米特里)。
安德烈·巴赞没有系统的理论着作,大多数理论思维通过电影评论体现出来。代表文章包括《摄影影像的本体论》、《完整的电影神话》、《电影语言的演进》等。安德烈·巴赞的代表理论文集是《电影是什么》。
巴赞理论在60年代末开始受到全面挑战,包括让·米特里这样的经典电影理论家,也包括新兴的电影符号学。核心在于巴赞对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所持的观点缺乏辨证性。
【名词解释:《电影手册》派】
《电影手册》派又称《电影手册》集团,是指从1955年开始聚集在以巴赞为首的《电影手册》杂志编辑部周围的一批青年影评人。《电影手册》杂志由巴赞等于1951年创办,其中巴赞的美学思想起着主导作用;《电影手册》派的新的评价标准是“作者论”。以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夏布罗尔等为代表的这批影评人后来从影评工作过度到拍片,成为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主将;从1958年起,他们相继拍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对法国“新浪潮”起了形成作用,因此,这批人被称为《电影手册》派。在“新浪潮”于1961年趋于衰落后,这批人发生了分裂。特吕弗和夏布罗尔成为了商业片导演,里维特转向实验电影,而戈达尔走得更彻底,他的影片中的现代派色彩最为浓重。
2.安德烈·巴赞的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
电影影像本体论
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电影起源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