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网 81art.com】精彩巨献,《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简介》。本年度有关新浪潮最巨实用价值的专业资料,由学艺网专栏作家播音主持老师,携手爱心公益大使陈家伟和可爱的小布丁yuanying联袂推出,点击率高达786次,已有899人付费查看并下载。作品发表日期:Tuesday, July 05, 2011 15:57:12;文章更新时间:Sun, December 24, 2017 10:29:32 GMT;作品分类浏览目录:文艺常识;作品关键词:法国电影,编导电影常识和最佳导演奖;作者所属频道:艺术辅导班。如对本文内容有任何疑义或建议,请在学艺论坛提出。
即将为您推出的是美文大作: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简介,精彩不容错过,敬请关注!
“新浪潮”电影是二十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法国兴起的一个电影流派。战后的法国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人与社会的对立情绪越来越强烈,一种追求个人自由、探索自我、表现自我的新思潮已在青年中和文学艺术界弥漫开来,为“新浪潮”电影运动提供了社会思想基础。同时,法国电影至五十年代末一直沿袭传统、不思改革――内容上以侦探、爱情两大题材为主、形式满足于戏剧性结构,在意大利电影和美国电影的强大攻势面前显得软弱无力,电影的改革、复兴迫在眉睫。另外,以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为首及他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周围,团结起一批青年影评家和青年导演,当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兴起时,巴赞就热情地加以赞赏、评价、推介,他的这些新的电影美学观念,很快得到意欲改革法国电影现状的一批青年电影导演、影评家的热烈欢迎与响应。因此,在1959年至1961年短短的三年中,就有67名年轻导演拍摄了100部内容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的影片,恰如一股滚滚而来的海潮,迅猛地冲击着世界影坛。
“新浪潮”电影运动虽然没有统一的理论纲领,但它在本质上要求用现代主义精神去彻底改造传统电影的结构形式和表现手法;在哲学观念上,受存在主义、实证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非理性主义等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流派的影响,是现代主义哲学思潮与电影结合的产物。因此有人把“新浪潮”电影称之为“一种在题材、风格和气质上都是现代化的当代电影。”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主力是《电影手册》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克洛德·夏布洛尔、雅克·里维特等。他们在理论上受巴赞的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哲学中的存在主义、心理主义的影响,将纪实因素和内在因素结合起来;在电影表现手法上,信奉“非连续性哲学”和“破坏美学”,否定传统的戏剧性结构,以琐碎的生活情节和非连续的偶然事件相组合,从而表现人的一种主观的、不稳定的情绪状态。这就是所谓的“生活流”手法。这种特征突出地体现在特吕弗的《四百下》(1959)和戈达尔的《筋疲力尽》(又译《喘息》1959)两部代表作品中。其后,夏布洛尔的《表兄弟》和罗默的《狮子属相》等影片也相继问世。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中,除《电影手册》派外,还有以阿仑·雷乃为首的“左岸派”成员。他们是:电影导演阿仑·雷乃、阿涅斯·瓦达尔、克里斯·马尔凯,新小说派作家阿仑·罗伯·格里叶、玛格丽特·杜拉等人(因为他们经常集中在塞纳河的左岸活动,被人们称为“左岸派”)。“左岸派”影片的主要特征大体与《电影手册》派相似:同样主张否定传统电影的结构形式和表现手法,否定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主张突出个人风格,注重表现自我。所不同的是阿仑·雷乃更强调用非理性的意识流动来构成影片的主体,也就是说更注重随人物复杂的潜意识心理活动来结构影片。这就是所谓的“意识流”手法。“左岸派”最典型的代表作品是由玛格丽特·杜拉编剧,阿仑·雷乃执导的《广岛之恋》(1959)和由阿仑·罗伯·格里叶编剧,由雷乃导演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两部作品。从1958年至1962年的五年间,共有200多位法国新锐导演的处女作面世,形成一股蔚为壮观的新浪潮冲击着法国影坛。成为世界电影史上一道壮丽的奇观。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丰富和发展了电影的表现手法,拓宽了电影的题材内容,“生活流”、“意识流”,成为最流行的影片结构方式。这些创新成果也直接影响了世界电影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