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网 81art.com】精彩巨献,《解析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创作启示》。本年度有关纪录片最巨实用价值的专业资料,由学艺网专栏作家播音主持老师,携手爱心公益大使陈家伟和可爱的小布丁yuanying联袂推出,点击率高达274次,已有863人付费查看并下载。作品发表日期:Tuesday, July 12, 2011 14:31:22;文章更新时间:Sun, December 24, 2017 10:35:34 GMT;作品分类浏览目录:电视栏目策划;作品关键词:中国电视片,纪录片和考前焦虑;作者所属频道:艺术辅导班。如对本文内容有任何疑义或建议,请在学艺论坛提出。
即将为您推出的是美文大作:解析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创作启示,精彩不容错过,敬请关注!
电视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电视纪录片又是电视中最有品味,最具精品魅力,最能体现电视综合艺术的电视节目。从1958年7月,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英雄的信阳人民》开始,中国纪录片就以它超出人们想象的发展势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如今这个在新闻电影纪录片的胚胎里诞生,在电视新闻专题片的模式里成长的片种,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里程。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真正腾飞使于1978年,当时中央电视台从日本引进了一批ENG设备,这种由便携式摄像机、录像机构成的电子采集方式,很快替代了原先16毫米电影胶片的拍摄,大大地解放了画面纪录的生产力。与此同时,以往处于垄断地位的新闻纪录电影遭遇了新的挑战。以至于到了八十年代中期,直接导致新闻纪录片这个片种从电影系统“撤离”,转而成为电视台的看家品种。加上1979年以后(改革开放),随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化,社会心态、伦理价值、文化观念也在进行着调整和变化,人们怨恨虚伪、渴求真实;厌恶空谈、崇尚实际;倍加关注自己的生存空间。而这时,纪录片又及时地把真实的社会环境----人的生活状态送上了屏幕,使人们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生存的社会各个层面,迅速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认同和喜爱。
在不长的时间里,一些专门为纪录片开设的栏目也相继诞生了:最早出现的是中央电视台1978年9月30 日开辟的《祖国各地》,其后又开办了《兄弟民族》《人民子弟兵》(1983)《人物述林》(1984)《地方台50分钟》(1989)。与此同时,各地方台也纷纷开办自己的纪录片栏目。如《长城内外》、《岭南风云》、《浦江新貌》、《可爱的中国》等,这些专门播放纪录片栏目的出现,不仅标志着电视纪录创作高潮的来临,也标志着中国电视纪录片地位的确立!中央电视台还专门辟出黄金时段,特别播映《话说长江》、《唐蕃古道》、《长征生命的歌》、《让历史告诉未来》等大型纪录片。
这个时期中国纪录片的创作理念有了重大演变:60―80年代的创作理念是:宣传与指导。节目的特点是重视脚本,依赖解说,声画脱节。80-90年代的创作理念是:客观纪实。节目的特点是“原生态纪录”,声画并茂,同期声的大量运用。90年代后期――至今的创作理念是:“主观与表现”。节目的特点是,符号语言(画面)的大量运用,故事化戏剧化更加突出,个性化创作的观念被认证。
这个时期纪录片的创作形式也呈出多样化趋势:
画面加解说式:《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让历史告诉未来》
访谈加解说式:《广东行》《中国外交风云》《泰富祥日记》
客观纪录式:《押运兵》《望长城》《潜伏行动》《龙脊》
主观表现式:《西藏的诱惑》《天驹》《英与白》《幼儿园》
客观纪录加再现式:《阻击手》《复活军团》《相约红土地》
但最多的创作形式还是“客观纪录式”,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纪实拍”、“跟腚拍”。这个时期电视屏幕上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电视纪录片,诸如《藏北人家》、《沙与海》、《最后的山神》、《中华之门》、《女子特警队》、《德兴坊》、《壁画后面的故事》、《毛泽东》、《邓小平》等。一批富有才华的纪录片编导脱颖而出,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多个创作群体,纪录片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大。电视纪录片开始具有了其他任何电视节目难以替代的独特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成为当代人审视现实生活的重要窗口;成为电子时代高品格的文化代表;成为电视总体制作水平的标志。
由于这种“纯纪实”的创作忽视引导,忽视主观作用,过分强调还原“原生态”,因而在经历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中期的纪实主义浪潮后,中国纪录片开始走下坡路,各种电视纪实栏目的收视率也开始急遽下划。曾创下36%的收视奇迹的《纪录片编辑室》近几年已降至7%左右。尽管进入了21世纪,中央电视台和部分省级电视台还保留着九十年代开辟的《百姓故事》、《纪录片》(后改为《见证》)、《纪录》等栏目,上海和深圳电视台还开辟了纪实频道,但伴随着纪实浪潮的消退,纪录片的创作和纪录片栏目的收视率仍然逐渐走向低谷。尽管这期间独立制片人的作品和DV纪录片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毕竟前者微乎其微,后者的节目形态和质量难以保证。所以中国纪录片仍然需要理论上的驾驭、创作上的争鸣和实践中的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