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网 81art.com】精彩巨献,《命题散文写作创作规律》。本年度有关写作最巨实用价值的专业资料,由学艺网专栏作家音乐老师,携手爱心公益大使陈家伟和可爱的小布丁mayingying联袂推出,点击率高达766次,已有908人付费查看并下载。作品发表日期:Tuesday, April 12, 2011 11:16:26;文章更新时间:Sun, December 24, 2017 10:17:47 GMT;作品分类浏览目录:叙事散文;作品关键词:写作,命题散文和《钢铁苍穹》;作者所属频道:艺术辅导班。如对本文内容有任何疑义或建议,请在学艺论坛提出。
即将为您推出的是美文大作:命题散文写作创作规律,精彩不容错过,敬请关注!
我们进行考试中所说的“散文”,实际上是一个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叙事性散文,也就是说要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是非虚构的散文。叙事性散文比较灵活,不要求像小说一样具有那么严密的故事逻辑,可有叙可有议,可以有比较大的时空跨越性,所描写的人物也是以性格片段展现。那么,进行散文考试,为什么一定要写带有记叙性的散文,而不是“美文”、“议论性散文”呢?这是戏剧文学专业人才选拔的需要。它表现在:一方面,戏剧文学专业的考生必须有把自己的几个生活片段结构成篇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考查考生对生活本身观察的敏锐性和记忆力。
以朱自清先生的《给亡妇》中的一段文字为例:
谦,日子真快,一眨眼你已经死了三个年头了。这三年里世事不知变化了多少回,但你未必注意这些个,我知道。你第一惦记的是你几个孩子,第二便轮着我。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你在日如此;你死后若还有知,想来还如此的。
……
你病重的时候最放不下的还是孩子。病的只剩皮包骨头了,总不信自己会好;老说:“我死了,这一大群孩子可苦了。”后来说送你回家,你想着可以看见迈儿和转子,也愿意;你万不想一去不返的。我送车的时候,你忍不住哭了,说:“还不知能不能再见?”可怜,你的心我知道,你满想着好好儿带着六个孩子回来见我的。谦,你那时一定这样想,一定的。
我们似乎可以通过这段文字,看到书斋中、孤灯下,冷雨敲打窗棂,朱自清先生拈纸按笔,热泪凄然而下的境状。应该说,这是一段非常优秀的文字。
那么,这样一段文字会给我们的写作考试什么启发?一篇比较优秀的散文又有一些什么创作规律呢?
1、取材时,事宜“真”、情贵“切”
所谓“真”、“切”,一方面指选材最好取自于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另一方面,所选取的素材一定要是触动过自己的真实感情,应是自己情感沉积层中久久不能磨灭的那些人和事。
情感,是一篇优秀散文的生命所在。只有那些亲身经历的事情,才能重新引起你的真情,使你更投入地进行写作;而投入地写作,更能表达出你写作时最真实的体验,既没有道德、家庭禁忌的限制,也没有编造故事的苦恼和干瘪,更能表现你独立的写作品格。
法国文学家蒙田在《随笔集》中说:“我本人就是这部书的材料”,书中描绘的就是“我的生平”。
《中国新散文大系?散文二卷?导言》中说: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我们只消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一翻,则这个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一个自叙传的色彩是什么呢?就是文学里所最宝贵的个性的表现。
那些真正触动过感情的生活记忆,是作者独有的积累和感悟。写作者因此写得如行云流水,读者阅读时可心领神会。真实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人生感悟,可以提供给读者不同的人生经历,丰富读者的情感世界。这也正是文学的重要功能。
应该注意的是:写“我”的生活记忆并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展现“我”——主人公——作者的心灵的历程。这就是说,情感发自内心,而表现出来的也应该是记述的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变化。
《给亡妇》这篇文章,虽然是以书信的形式展开的,但记录的亡妻生前的一段小事,却一定是在作者的内心深处永远不会释怀的。我们感受到的也是作者内心深处的怀念与叹息。
一件事情在你一闭上眼睛的时候就浮现出来,那一定是你的最佳选材。
希望考生在进行选材时,应该回忆那些在自己身上发生过的、有趣的、久久难以忘怀的事情,哪怕回忆的事情只是打碎过的一个杯子,之后自己是如何去处理这个杯子的,将那些最微小的一颦一笑都细腻地记录下来,通过真情的描写,将感觉传达给他人。
这样的回忆,会越来越多地激发出往事中的闪光点而成为创作中难得的素材。
在逐步回忆时,还要逐步积累。要时刻观察周边的人、事、小事、怪事,哪怕是一盏忽明忽暗的日光灯,或者是漂着水草的一泓小溪,都应该站在那里体味一会光的变化,触摸一下水的温度和水草的润滑,并将这种感受真切地记在心里,同时再以形象的文字复述出来。通过这些开发、回忆,许多有趣的生活片段便会随时出现在你的头脑中。
2、写作时,情贵“真”
写作时,感情贵在“真”。这是指在文学创作过程中,要引发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并动用这种感情,澎湃于内心,激情于笔端,排除那些道德、功利、技巧、规范等对创作者的束缚,把内心的最直接的感受充分表达出来。不要假饰,不要有意拔高。巴金先生在《谈我的散文》中说:我的任何一篇散文里都有我自己。这个“我”是不出场的,然而他无处不在。这不是说我如何了不起,这只是说明作者在文章里面诚恳地、负责地对读者讲话,讲作者要说的话。
说真话,要将言不由衷、人云亦云抛除在外。前苏联剧作家维?罗佐夫也曾说:我回过头来看看童年的创作,它是粗糙的、幼稚的,但总是纯洁无私的。它不追求任何自私自利的目的。孩子写作只是出于自己的愿望,是按照自己心灵的吩咐。他所珍贵的是创作的那一瞬间,在这个瞬间里他感到了愉快,仅此而已。
文学创作是一个独立于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门类的独特系统。“按照自己心灵的吩咐”,是文学的最高标准,也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要求,是无功利的,是人类情感的描摹、记忆、创作和补充。作者感受的愉悦,应该是写作后释放的快感。考生在创作时,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全身心地释放激情,才能将作品写得清晰、透彻、深入。朱自清先生作文时的境况正是由于本身透露出的一种真诚而引起了我们的联想。
3、写作时,文字贵在“真”
文字的“真”主要是指所写的文字要朴素,不卖弄、不堆砌,要形象、具体,即如鲁迅谈“白描”时所说,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如何能达到这一要求呢?苏联文学家康?巴乌斯托夫斯基说:最有分量、最令人惊叹的散文是凝练的散文,它删除了一切多余的东西、一切可以不说的东西,只保留非说不可的东西。
这段论述,实际上要求的是文字动用要直接、简单,但要保留文字传达后巨大的情感空间和人生感叹。比如还是《给亡妇》中的这几句:
……后来说送你回家,你想着可以看见迈儿和转子,也愿意;你万不想一去不复返的。我送车的时候,你忍不住哭了,说:“还不知能不能再见?”
虽然只有短短五十余字,却字字具体地描摹了当时的情状,表达了妻对生的渴求和对死的恐惧,言简意深,读罢令人内心酸楚。
质朴的文字缩短了作品与读者的空间,也令读者舍弃了观看绚烂文字时外在的感叹而深入地感受作者内心世界的凄凉、欢乐、无奈、哀怨……
另外要强调的是:戏剧文学是要承担戏剧、影视的创作任务的,而这些艺术形式都是要通过演员、布景、台词、调度、画面来完成的,这些都相当具体。因此,对文字直观性和形象感的把握要求就更高。
质朴是不要堆砌华丽的辞藻或者刻意玩弄文字游戏。形象是要将看到的事物变成可视的形象;而形象中更要有情感,是内在心象的表达。
如有考生在写下雪时,这样写到:“大雪纷纷扬扬地铺天盖地,让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冰雕玉砌的国度,大地也披上了一层盛装。”
这种语言啰嗦、苍白,是概念化、一般化的。
我们换一种说法:“雪飘着,空气变白了……”
这样的语言简单、直观,同时还有作者的个人化情感在其中,更富感染力。
此外,要注意行文的节奏感,可以跳跃就跳跃,需要重点渲染的要不遗余力地渲染。要注意事物的象征意义,即我们常说的“赋、比、兴”中的“比”,即以此物暗示更深入的其他含意。要注意文字中的幽默感,这样会使文章更富于生趣;但要注意幽默感绝不同于耍贫嘴。林语堂、老舍先生的一些文章中就有极强的幽默感。
4、写作时,人物描写贵在“真”
记录人物,描写人物的内心,是散文写作的重要内容,是散文写作的重要目的。 记“人”贵真,既要求描写人物的真实感情,也要描写人物在生活中的真实状态。比如下面的一段文字,记述了一位父亲的一个生活细节:
我家的电灯坏了,……父亲横竖要自己去换那个灯管。我真怕他将近二百斤的庞大躯体砸在地板上,执意不从。……父亲面带愠色,我也不再说话。……父亲站在沙发扶手上,却怎么也够不到那个灯管。我说:”我给你拿一个小凳子吧!”父亲却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够了半天,父亲的汗流了下来,还是没有完成……我只好从着父亲去给他买包烟。
我走到门口,假意地重重地关上门,却偷藏在门后顺着门缝望去。哈哈!果在我的预料之中,父亲轻轻地抱着肚子滑下沙发,把小凳从沙发底下抽了出来。……看着已经换好的灯管,父亲摸着肚子,自言自语道:“还跟我斗?!破灯管!”
这段文字读来令人忍俊不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血肉的人,尤其是文中父亲的几个动作——“狠狠地瞪了我一眼”、“抱着肚子滑下沙发”、“摸着肚子,自言自语道:‘还跟我斗?!破灯管!’”——形象、生动,完全是作者随心所至,全无伦理评判,展现出了一个真实的、可爱的父亲。
5、写作时,注意细节的刻画
美术作品的直观,源于通过线条、色彩、光影对观众视觉的直接刺激。文学作品虽然没有这些构成元素,但仍可以通过细节的刻画,展现创作的人物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这些细节主要是指人物神态的刻画、个性化语言的处理、当时环境的描述、人物内在心理的描摹等,即“立象以尽意”,也就是说,要通过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意思。比如这样一段文字:
她将白色的手帕在头上扬了扬,素白的帕子几次碰到头发。迎着橙红色的夕阳,我猛地发现,那里竟多了几丝我从未察觉的白发。……白白的帕子、白白的头发,这是我离开母亲时全部的印象。
这样的细节描写,不是客观地对某一场景或特征的叙述,而是作者心底情感潜流的外在体现。这种情感潜流使作者有意地忽略了其他并不重要的信息,而将最能展现作者心意的这些直观、具体的细节充分渲染,就像电影的特写一样,使观众感同身受,在心中充分回味。比如对父亲换灯管的描写,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描写父亲穿越铁道站台的情节,都是比较好的细节描写。
6、 事件选择要“小中见大”,小而精彩
在杂繁纷呈的生活素材中,哪些可以成为我们着力写作的素材呢?其实,无一物不可入文字。但多年的文学创作经验告诉我们,那些小中见大,蕴意深邃,并能认识生活本质的材料,应该是我们进行创作的着力点。
我们选取的素材,应该首先是自己情感深处的亮点,只有找到写作的“焦点”,把握那些自己有兴趣而且能把握的事件、人物、情感,才能将文字写得具体,有个性,才能避免空泛和概念化,就像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一样。
7、 谋篇时,要有独特性
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同的人写同样一件事情或一种情感,表现出来的文字却可能截然不同:有的文章平庸无味,而有的文字则能引人入胜。除了文字功力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读者在文章中显示出的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表现在文字的精彩上,其遣词造句,结构铺排,场面的描写讲究、简练、细致又富于层次,可令人读来回味无穷。更重要的是,这种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作者对待世界的认识以及由此认识而引发的事件选取上。其中,以对待世界的认识为重要。
世界展示在每个人面前的大多是它的表象。而认识这种表象下面所隐含的内容,却是因人而异的。我们的生活里有很多事件和情感都是相仿的,看似或喜或悲、或得或失,但这只是生活的“常数”,是共性。而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因为他的人生阅历、家庭背景以及由此形成的个性的不同,这些相仿的事件和情感就变得不那么一样了,这是独特性,是生活的“变量”,是“个性”。
比如“得失”的关系。一般思维中,都认为“得”是好的,是令人幸福的。但有的时候,“得”的同时却也会失去很多。比如人身的自由、身体的健康、信任等等。反之,“失去”一些物质的局部,而应看到全体,也可能得到精神的解放等等。在平时观察、分析生活的时候,应多方面考虑,不应局限在一点。
有时,这种独特性也表现在对事物的细腻体验之中。前面说过,对于世界的表象、“常数”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但对这些表象,“常数”的一些罅隙的体察却容易被人忽略。比如前面谈到的“注意细节刻画”这个问题中,我们已经给出了这样的例子。这样的细致体察和细节刻画也可以使文章充满个性。
大部分文章显得平庸,多是因为在选材时过滤了那些独特的生活,或者将原本的生活“美化”、修饰;将个性隐瞒在共性的下面,作者的视角陈旧,文章便自然无趣了。
更多的文章则表现在直面自己的生活方面,大胆地把那些为人所知的事情呈现出来,尽管有的生活可能看来卑琐,甚至不光彩,这都不要紧,重要的是这些是作者心底最隐秘的东西,是“心灵的吩咐”。
要突破“常数”,将这些“变量”细腻地记录出来,使读者看到与自己的生活体验不一样的东西,不但补充了读者的阅历,更找到了与作者情感相契合的东西,并通过个人的体验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因而文章的丰富性也就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