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网 81art.com】精彩巨献,《纪实艺术的融合性评述》。本年度有关纪录片最巨实用价值的专业资料,由学艺网专栏作家播音主持老师,携手爱心公益大使陈家伟和可爱的小布丁yuanying联袂推出,点击率高达204次,已有29人付费查看并下载。作品发表日期:Saturday, July 23, 2011 15:45:41;文章更新时间:Sun, December 24, 2017 10:46:05 GMT;作品分类浏览目录:编导学堂;作品关键词:纪实艺术,纪实艺术和国际合作;作者所属频道:艺术辅导班。如对本文内容有任何疑义或建议,请在学艺论坛提出。
即将为您推出的是美文大作:纪实艺术的融合性评述,精彩不容错过,敬请关注!
纪实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态,从其产生与发展的实践来看,它具有影视与艺术的双重属性,这种双重属性使其成为融合性的天然条件。纪实艺术既隶属于影视学又隶属于艺术学,在影视学中,纪实艺术与电影美学、电视艺术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艺术学领域中,纪实艺术又与综合艺术、视听艺术等联系紧密。在这种多元共生的土壤中使其本身的融合性基因得以充分的生长。
纪实艺术的融合性特征,在创作技术上表现得较为明显,因为纪实艺术是伴随着新技术的产生、运用而迅猛发展的,其中自然与媒介技术相融前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声画同步技术的应用,纪实艺术开始了同期声的融合实践,如1990年的《大学第一课》,1991年的《押运兵》,1992年的《望长城》,1993年的《潜伏行动》等。这些作品的特点就是:比较完整自觉地运用了现场同期声,被摄者开始面对镜头讲述,以及较为完整的生活状态纪录。令观者耳目一新。
第二,3D数字动画技术、高清设备等新技术在纪实艺术中被广泛运用。在技巧方面,动画与实景相结合、纪实和数字技术相融合,从而使画面结构更形象、生动。尤其是考古等探索发现类的纪录片用这种形式去重构历史,获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如《故宫》、《圆明园》、《百年宜禧》等作品,均获得了巨大成功。
纪实艺术在创作理念上也颇具融合性特征。每一次纪实艺术的发展进步,除了技术改进之外,意识形态也逐步解严,人们更加注意借鉴西方纪实类节目的创作经验......。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在纪实艺术创作理念的创新中;这种创新又具体表现为融合性特征,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种特征表现得越来越显著:
1、搬演重现开始大量使用,虽不乏反对之声,但总体上学界与业界基本认可了这种创作形态。纪实艺术本是一种依靠视觉产生“真实感”的艺术形态,当纪实艺术缺少原始影像素材的时候,搬演重现是突破时空障碍、还原历史风貌的主要表现手段,因此“纪实”与“搬演”看似完全对立的创作形态便顺理成章的融合了。
2、用事实说话,以故事为核心,贯穿悬念,也是一种多元融合的形态。贯穿悬念,人为设置兴奋点,刻画主人公等等,这些创作手段本属于“虚构类”领域,但是被纪录片所用,也创作出了不少脍将人口的好节目。如2007卡塔尔国际电影节首映式作品《油菜花开》,四综悬念的巧妙设置,拟音的大胆使用,引人入胜的“电视剧”情节,使该纪录片被学界称为“试验纪录片”,被业界称为“真实电影”,并成为多所大学的教材。
其实,在英国美国以及西方一些国家里,早已经有了“纪实电视剧”和“剧情纪录片”两种形态的节目,这种融合后的模糊剧种很难分类,也很难分清那个是真实的,那个是不真实的。笔者认为,不管什么“片种”,只要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只要观众以为是真实的,这种艺术尝试便是有益的融合。
3、中西融合,用西方的语言风格讲述中国的故事。近几年使用“真人秀”式的全景式纪录仪式化事件的节目时常出现,并受到好评。2007年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大奖的纪录片《躁动》,就是将摄像机摆放在10处不同的场地上,多方位、全视角的纪录下了辽南地区渔民捕捞海蜇的整个过程。观众不但看到了万船竞发的宏大场面,还窥视到了十万渔民中的个体肖像。中西融合的优秀作品还有,运用了大量“画面表意”的《唐山地震三十年祭》、《东陵》和“声音表意”的《工地》、《幼儿园》等等,这些纪录片的创作成功,都反映了中西融合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纪实艺术中的纪录片创作,从单一的格里尔逊式到原生态的纪实主义,我们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随着技术的进步,传播环境的改良,思维上的变化,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形态将进入一个多元融合的繁荣时代,我们对真实性的认识也将有一个全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