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网 81art.com】精彩巨献,《《伍德斯托克音乐节1969》影片分析及结局电影评论范文 伍德斯托克的乌托邦, Story 2》。本年度有关影评最巨实用价值的专业资料,由学艺网专栏作家摄影老师,携手爱心公益大使陈家伟和可爱的小布丁zhangxiaoxia联袂推出,点击率高达152次,已有716人付费查看并下载。作品发表日期:Friday, May 11, 2012 08:58:24;文章更新时间:Sun, December 24, 2017 11:22:34 GMT;作品分类浏览目录:影评写作;作品关键词:《伍德斯托克音乐节1969》,电影和身高要求;作者所属频道:艺术辅导班。如对本文内容有任何疑义或建议,请在学艺论坛提出。
即将为您推出的是美文大作:《伍德斯托克音乐节1969》影片分析及结局电影评论范文 伍德斯托克的乌托邦, Story 2,精彩不容错过,敬请关注!
关于艺术手法,影片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对于一个气氛与精神为灵魂的复杂纷乱的音乐节,导演Wadleigh通过胶片真实的还原了那个时间那个地点的一切,让所有的观众无论处于哪个时代,哪片土地,都可以身临其境,被感染到心潮澎湃、热泪盈眶。据我的估计,影片中音乐演出的比例大约在60%,而人与场景的比例控制在40%,我想这个状态刚刚好。
在纪录片中,Wadleigh反复运用了多银幕手法,从不同侧面反映音乐节的方方面面。和平、人权、代沟、人与自然关系等细节都被镜头的捕捉下,一一 呈现在我们面前。 影片中总是出现左右分格的两幅画面同时记叙。有时一边是人物特写,一边是观众远景;有时一个乐队演出期间几个乐手不同的细节与状态也得以分别呈现,这样的多银幕时而相互补充,时而相互对比,使得整部片子更加丰满。
导演还作为旁观者不露声色地表现了许多隐喻性的含义,比如那些没买票的人踩破铁丝网入场象征着打破藩篱,那些不同肤色的人种聚集在一 起意味着平等博爱,还有在泥泞红土上滑步的青春肆意,在河水中沐浴的坦荡纯真。男人,女人,成人,孩童,白人,黑人??他们恣意舞蹈的影子在傍晚深蓝色的天幕下尽情流动。你能从这种画面中感受到最纯粹的美好与欢乐。特别在被意外拉上台救场的John Sebastian演唱《更年轻的一代》的片段中,镜头都对准了被嬉皮士父母带到音乐节的幼龄孩子,金灿灿的卷曲头发、毫无怯意的单纯眼神、满地奔跑的胖鼓鼓身子,看他们 好奇地摆弄乐器,真是像极了圣母画上的天使。导演显然把希望寄托到更年轻的一代——但愿战争的阴影不要在他们身上重蹈覆辙。
这部影片在1970年上映,并获得1971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以及最佳剪辑与最佳音响的提名。随着摇滚乐的演变和听摇滚乐的人的年龄以及知识结构发生变化,摇滚乐也在迅速堕落。所以在《1969 Woodstock》之后,我们再也见不到这样的摇滚音乐纪录片了,一并消失的还有这样的音乐节。乌托邦毕竟是乌托邦,它缺乏现实的种种考虑与支撑,无法长久健康的持续下去。但是,它却仍旧是人们逃避现实与丑恶,寄托理想、爱与和平的最好载体。
伍德斯托克镇上一位历史学家费尔德曼曾经这样说过:“人们在这里经历的是一场一生中绝对只有一次的事件,它成分复杂,无法复制。” 在随后的十年里,伍德斯托克逐渐的淡出艺术的舞台,但它由此成为了反主流文化者心中的精神圣地。尽管二十年后伍德斯托克举办的后两届音乐节已无法找到嬉皮士的文化,而如今充斥在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音乐节已经成为了娱乐和商业文化的一部分,但无数青年还是能从69年这些激动人心的影像中找到他们理想的乌托邦与永远的精神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