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网 81art.com】精彩巨献,《电视纪录片创作需要思考的创作取向》。本年度有关电视纪录片最巨实用价值的专业资料,由学艺网专栏作家播音主持老师,携手爱心公益大使陈家伟和可爱的小布丁yuanying联袂推出,点击率高达148次,已有587人付费查看并下载。作品发表日期:Saturday, July 23, 2011 10:03:36;文章更新时间:Sun, December 24, 2017 10:45:36 GMT;作品分类浏览目录:编导学堂;作品关键词:纪录片的创作,纪录片创作和《唐·吉诃德》;作者所属频道:艺术辅导班。如对本文内容有任何疑义或建议,请在学艺论坛提出。
即将为您推出的是美文大作:电视纪录片创作需要思考的创作取向,精彩不容错过,敬请关注!
一、创作方法:经过若干年“音配画”的政论片、专题片之后,封闭的纪录模式受到上世纪90年代“新纪录运动”(有人说是“纪实主义”)的冲击,这种纪实主义对中国纪录片创作影响巨大。从90年代初发展到现在,今日中国纪录片与传统专题片相比,电视的纪实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主题先行到主题后行,从摆拍导 拍到跟拍抓拍,从纪录结果到纪录过程,从抓取情节到捕捉细节等等,这些突出特征成为业界专业者自然而习惯的方法。但是,最近几年情况出现微妙的变化,纪录者有意渗透个人主观感受、主体体验、个人思考与发现的方式,可以视为新一轮表现主义的抬头,这种方式甚至走到前台成为主导潮流。“表现主义”的形貌特征, 与传统专题、政论片在某些方法上颇为相似,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体体验,带有强烈的自传体色彩,强烈的自我意识,突出的个性和显著的个人化思考占据了,但二者在表现技巧(一显一隐)、话语方式等又有不同,它是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在成熟基础上的超越,不是重叠,而是螺旋式上升的结果。
在具体技巧上,对原生态的无节制的纪录和抓取现场的迷信逐渐让步于真实再现和口述,这与电视大的潮流相吻合。对真实的追求,对事实的纪录没有人怀疑,但是如何纪录事实特别是记录那些无法捕捉现场的、消逝的历史的真实在纪实主义那里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于是,“真实再现”和口述手段的出现,在相当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无论是《东方时空》的《记忆》,还是大型纪录片《邓小平》、《孙中山》,这些片子都大量采用真实再现的手法对许多重要场面进行处理。口述历史从《重庆大轰炸》到常规性栏目《讲述》,直到《百年小平》,可以说技法娴熟、炉火纯青。需要指出 的是,真实是无法再现的,“真实再现”并不是对于“真实”的再现,而是对于已经消失在镜头前的“真实”提供影像叙述的可能性。
当然, 创作方法要为创作的最终目标服务,为创作立意、主旨服务,不是独立呈现的,不能为方法而方法。另外,任何方法都不是绝对的。不论是纪实还是表现,原生态或者真实再现,应该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对于争议较大的真实再现与口述,是电视之“真”与电视之“秀”的辨证关系在电视纪录片创作方法上的表现。“真” 未必就一定“美”,既要“真”,又要“美”,就要把“真”与“秀”有机地结合起来,离开真实的前提,没有“真”为基础的“秀”是做秀,是虚假;仅有真实, 缺乏荧屏表现的“秀”,就会弄真成假,产生不了艺术魅力,也就谈不上美的产生。要真,要好看,就要“真”、“秀”结合,具体到创作方法也是如此,为方法而方法,失之做作和刻意,仅有自然主义的呈现,没有表现的和加工处理的真实再现和口述,也未必有“美”,未必获得“真”的魅力。典型的个案,可以比较 2005年中央电视台生产的两部大型纪录片《郑和下西洋》和《故宫》,后者由于对二者关系把握更有分寸,因此比前者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可。
二、语态问题:语态作为一种语言状态实际上对应的是形态。在市场化、产业化的进程中,当今中国电视节目的整体创作心态普遍趋于浮躁,从呈现的语态来看,表 象化的、庸俗的、轻狂的、居高临下的姿态都有不同程度地存在。与此比较,纪录片在整体的电视创作群体中相对严肃,心态平稳、沉着、理性,语态也同样呈现出这样一个状况。如果说,常规上的电视娱乐、电视谈话节目中浮躁的心态和语态更为普遍的话,纪录片的语态则是另外一种情况:过于沉稳,过于深沉。纪实主义的 潮流不仅在方法上而且在创作心态与语态上将中国纪录片人的心态普遍地推向精英化与贵族化。在貌似新奇、有个性、深沉的表述中流露出深藏不露、隐约其辞的居高临下的精英化与贵族化的优越感。在貌似低调、平静、平民化的旗帜下其实走的是带有相当优越感的精英化贵族化路线。表面上脱离宣教,却又走上了另一种状态 的教化。由于语态上与现实、世俗、大众缺乏互动,纪录片整体呈现出脱离大众的倾向。当然,在纪录片的技术、艺术探索中,要做到雅俗共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新的陌生化的语言方式和表述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才能被大家熟悉。
语态问题,可以用“深”和“浅”两个字眼来表述,至少有四种情形 存在于我们的纪录片创作中:一种是“浅入浅出”,这是指那些相对通俗、相对明朗、接近专题性的纪录片,无创新手法,无深明大义,创作水准一般;第二种是 “深入深出”,蕴涵深刻的思想,哲理发现表达得也很深刻、深沉,但是由于过“深”而不容易被一般观众所接受,这种纪录片在科技、人文含量较高的纪录片中有所体现。第三种是“浅入深出”,本身并没有太多的新的发现,但却故作姿态,强装义角,一副深刻、深邃的架势,以晦涩的表达来吓唬观众,这类片子失败的原因或者是由于创作者功力有限,无法消化和理解内容的精髓,或者是迫于各种原因,无暇深究细磨,仓促上阵,敷衍了事,匆匆出台,这种倾向值得提防,是我们最反 对的做法。这种现象,在初涉纪录片创作的从业者中较为普遍。而应该推崇和倡导的是“深入浅出”,能将较为深刻的发现和内容通过加工、处理、提炼转化为普通大众能够接受的语言加以表述,在那些普遍叫好又比较叫座的纪录片那里得到了较好的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