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网 81art.com】精彩巨献,《纪录片的深层记录 努力追求记录事物本质的真实》。本年度有关纪录片最巨实用价值的专业资料,由学艺网专栏作家播音主持老师,携手爱心公益大使陈家伟和可爱的小布丁yuanying联袂推出,点击率高达309次,已有192人付费查看并下载。作品发表日期:Monday, July 25, 2011 09:03:34;文章更新时间:Sun, December 24, 2017 10:47:00 GMT;作品分类浏览目录:编导学堂;作品关键词:真实性,纪录片和画可乐;作者所属频道:艺术辅导班。如对本文内容有任何疑义或建议,请在学艺论坛提出。
即将为您推出的是美文大作:纪录片的深层记录 努力追求记录事物本质的真实,精彩不容错过,敬请关注!
人们都不会否认,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作为电视观众,选择看纪录片,就是想看到最真实的东西,否则会使观众丧失对纪录片的信任感,这个信任感一旦丧失,整个纪录片的概念都会垮掉。作为纪录片的编创者,也是以追求真实性为创作原则的。不论是把纪录片比作“打造自然的锤子”,还是“观照自然的镜子”,都毫无疑问地说明,在纪录片中,故事的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这也是纪录片区别于故事片的根本所在。然而,纪录片决不是现实的原貌,编创者拍什么,不拍什么,取舍之中本身已具有了主观色彩。“真实,实际上是人介入物质世界的产物,是人对物质世界形态的内涵的判定。客观事物的‘存在’是脱离人的精神世界而独立的,这个物质世界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但它又是通过人的感觉去感知的”。因此,一部好的纪录片,不是停留在表层的记录,而是能够通过客观事物的深层记录,表达出体现事物本质的真实。有良知的纪录片编创者,所努力追求的正是最大化地接近事物本质的真实。
1、捕捉能表现时代本质的纪录片选题
在电视台的圈子内有这样的说法:选题选好了就成功了一半。这句行话道出了选题对一部纪录片的重要性。面对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你选择怎样的题材来拍摄纪录片,一百个人会出一百种选题,这涉及到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生活阅历、交友圈子、知识范畴、对周围世界的感知程度以及世界观等等。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依据每个编导的新闻素质,这是我们选择拍摄社会人文类纪录片选题最重要的因素。所谓新闻素质,是指对社会与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当年拍摄纪录片《毛毛告状》的王文黎老师,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从别人那里得知一个打工妹要打官司的事,很快便投入拍摄,结果不仅拍出了一个动人的生活故事,也从中折射出了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进城打工,给社会伦理观念带来变革的深刻主题;纪录片《重逢的日子》是编导王蔚在主持对台节目过程中,遇到了一位台湾老兵来大陆寻亲,她追踪拍摄,拍出了一个令人叹惋的爱情故事,从一个侧面演绎了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的时代背景。2001年5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将中国古老的戏剧昆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看到这一消息,我想拍摄这个选题一定是很有艺术和历史价值的,但是从哪个角度入手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我又在报纸上翻看到一则消息:上海闵行三中的学生学演昆曲。于是我决定从昆曲艺术的传承这个角度来拍摄,最终获得了成功。纪录片《学昆曲记》入围法国国际音像节(FIPA),受到了外国评委的好评,因为,昆曲的传承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视角。
2、要有良好的创作心态
制作成功一部能反映出事物本质真实的纪录片,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时间段,在这个阶段中,要有一个不受外界干扰、耐得住寂寞、潜心创作的心态。记得1991年我开始拍摄纪录片《德兴坊》时,那时也不懂什么纪录片的理论,只是想用纪实的手法,拍摄一部能真实反映石库门弄堂里老百姓生活的纪录片。那时理解的真实,就是生活化,没有一点虚假的成分,表现生活原汁原味的东西。于是摄制组在德兴坊里跟踪拍摄了八个月。弄堂里的生活,周而复始,琐琐碎碎,可我们却从这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发掘出了普通人真情实感的故事,这些故事又反映出了接近事物本质的真实性,即:20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普通老百姓的住房状况以及石库门弄堂里的人情世故。每一代人对下一代都可以成为财富,都可以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但前提是必须真实和有思想。到了2002年,中央电视台《见证》栏目策划了“时间的重量”系列,选择了一些90年代制作的中国经典纪录片,组织重访拍摄。我又重回了相隔10年的德兴坊,拍摄10年后的德兴坊。这次拍摄的感觉与10年前完全不同,我丝毫找不回10年前的那种真诚和对石库门弄堂的兴趣。根本原因就在于创作心态变了,变得浮躁,变得功利。《重访德兴坊》这部片子因而拍得十分糟糕。所以,当你遇上好的纪录片选题,而你既无创作激情,又无好的心态时,最好是不要拍,因为纪录片“是要用心来创作”的,拍摄纪录片“耗费的是生命”。
3、拍摄纪录片是反复思考的过程
反复思考是为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地揭示事物的真实。“吕西安·瓦尔说得好:‘有许多影片,从剧本看,是过得去,导演也无疵点,演员也有才能,但是这些影片却毫无价值。’这些影片所缺乏的,就是人称为‘灵魂’或‘吸引力’,被命名为‘存在’的东西。阿倍尔·甘斯(法国导演)说过:‘构成影片的不是画面,而是画面的灵魂’”。我理解这里所指的“灵魂”,就是作品的创作灵感和思想火花,就是好的作品要具有深刻反映事物本质真实的深透性。人非天才,对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往往要有一个过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才能达到认识的深度。我拍摄《德兴坊》时,最初并不想涉及住房问题,因为那时住房尚未商品化,老百姓住房困难,怨气很大,政府一时也无法解决,当时被列为敏感为题。但是既然要拍摄老百姓的生活,要表现事物的真实,这个问题是回避不了的。为此我经历了几个回合的思考,最终将着眼点放在了住房问题上,真实地记录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状态。所以,一个好的纪录片编导,应该是一个擅长思考、有思想的人。俗话说“文如其人”。纪录片作品也是如此,编导必须心中有,才能在作品中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