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网 81art.com】精彩巨献,《著名制作人冷治夫谈DV的纪实价值, Story 2》。本年度有关纪录片最巨实用价值的专业资料,由学艺网专栏作家播音主持老师,携手爱心公益大使陈家伟和可爱的小布丁yuanying联袂推出,点击率高达224次,已有879人付费查看并下载。作品发表日期:Monday, July 25, 2011 15:54:37;文章更新时间:Sun, December 24, 2017 10:47:40 GMT;作品分类浏览目录:编导学堂;作品关键词:冷治夫,制作人和叙事方式;作者所属频道:艺术辅导班。如对本文内容有任何疑义或建议,请在学艺论坛提出。
即将为您推出的是美文大作:著名制作人冷治夫谈DV的纪实价值, Story 2,精彩不容错过,敬请关注!
目前,在DV纪实作品中,我们看到的节目往往是:采访多,画面少;展现多,内涵少;外在多,透视少。这就是有些DV人,对生活的“纪实”往往偏于点、细节和局部的纪录,突出表现了生活纪实中的个别性。但从大众欣赏的观点看,从长远的发展看,还是应该注意兼顾:纪录点和纪录面,纪录细节和纪录过程,纪录局部和纪录整体的关系,追求适度的社会普遍性,将“纪实”的广义概念做足做透,而不仅仅局限于“纪实”手法的形式使用。
DV纪实创作还应该注意寻找合适的背景,在特定的时代、阶层和地域等大背景中,捕捉生动的人物,情节和故事,同时要纪录相对完整的生活流程,在相对完整的生活流程中捕捉细腻生动的话语、情绪与动作,把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画面化。DV纪实创作还要注意将特殊的、偶发的生活内容与常规的,普遍的生活状态相结合,从而达到对生活本身纪实的相对生动丰富和完整。
另外,DV纪实作品的创作者喜欢从个人自发的,随意的视角出发来“纪实”。它的特点是:1、平民视点。 2、多元化主题。3、个性化的拍摄。4、即兴采访的手段。5、理想化的作品。这种强调独创性的纪实理念虽然值得鼓励,但有时会与社会的、公众的、审美的或媒体的态度相悖,所以作为出现在大众传媒上的新的创作形式,还应注意处理好个人隐私——社会道德规范,边缘心态——主流价值,个人情感——公众群体,个体角色——媒体角色的关系,兼顾个人,媒体与社会三者的统一。
DV的纪实创作还应该注意在社会所能普遍接受的层面寻求思想情感的独创,同时还要注意个性化的价值取向与媒介的地位、性质与身份的协调。过于脱离媒介要求和社会规范的取向既断绝了自身在主流媒体播映的可能,也很难拥有众多的欣赏者。笔者近5年来,在各地参加过上百次有关DV的评奖、教学和创作策划活动,观摩了近千部DV作品,我发现这些作品大部分的选材都是平民化的,创作大部分都是个性化的,有的还在“纪实”创新上想了很多点子,下了不少功夫,创作出了一批优秀作品,为中国的民间影像增色不少。但也不无遗憾地发现,有些转型期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纪实”使人难以理解:镜头乱晃,构图散乱,画面无主体,对话无意义……实际上,当DV的“纪实”(放弃使命感和责任感)滑向生活表象与感观的满足时,必将会带来深度精神意义(哪怕是个性化的)的消解和节目平庸化的后果。
尽管我们对DV纪实创作者的创作技术、影像质量以及艺术表现力不必提过高的专业性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纪实”可以完全随心所欲。目前,DV纪实创作在影像纪录方面往往显现出镜头的自由随意、视听冲击力,客观记录和个人表述等特点,而一旦在大众媒体上出现,以下几个关系就不得不引起重视:自由随意——媒介规范,视听冲击——视听表现力,客观纪录(表象)——主体视点(深入),主体表述—公众接受。纪实的目的实际上是:1、纪录生活。2、引入思想。3、关注情感。4、传送体验。5、共同欣赏。即使把DV拍成个人欣赏的自娱自乐“作品”,也应该在“纪实”的画面上、事件情节的表达上有一定的(更多的)欣赏价值。也就是说:DV创作者在保持新鲜、独特和个性化纪实特点的基础上,应尽力寻求相对讲究的视听语言、相对统一的视角和相对完整的结构,以达到完好的个人欣赏和社会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