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网 81art.com】精彩巨献,《民间小戏形态与美学价值的重估(一), Story 2》。本年度有关学戏剧最巨实用价值的专业资料,由学艺网专栏作家播音主持老师,携手爱心公益大使陈家伟和可爱的小布丁yuanying联袂推出,点击率高达311次,已有865人付费查看并下载。作品发表日期:Tuesday, September 06, 2011 17:47:33;文章更新时间:Sun, December 24, 2017 11:47:15 GMT;作品分类浏览目录:编导学堂;作品关键词:学编导,学戏剧和叶法国剧作家;作者所属频道:艺术辅导班。如对本文内容有任何疑义或建议,请在学艺论坛提出。
即将为您推出的是美文大作:民间小戏形态与美学价值的重估(一), Story 2,精彩不容错过,敬请关注!
在小戏—地方大戏—新民间小戏的形态演进与循环中,俗曲系统莲花落基础上产生弦索腔系民间两小戏二人转的生发和历经改造而又重新再现的过程能够十分鲜明地说明这个论点。隋唐时期的佛教音乐莲花落在明清之际的中国北方形成了一个覆盖面很广的俗曲系统,在多种弦索腔系的小戏中都能找到它的痕迹。莲花落在清末民初渐成“一枝两花”之势,冀东莲花落经过成兆才“拆出”后进入开平、滦州、唐山等城市演出,职业班社和固定演出场所使艺术消费成为可能, “平腔梆子戏”在民国年间产生。而随着“闯关东”移民潮进入东北的莲花落在吸收了东北民间技艺的基础上形成了二人转,但在经济基础与民俗文化诸多因素影响下二人转始终没有像“评剧”那样的大戏方向发展。1959年造剧风潮中,东三省文化部门按照京、梆等大戏的标准,在角色体制等方面对二人转进行了模式化的改造,吉林省创造吉剧、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创造龙江剧、黑龙江省五常地区创造龙滨剧。此后的相当一段时间,二人转在东北农村范围内以各个地方戏队下乡演出的形态存在着,而东北地方戏的“正声”则是吉剧、龙江剧和龙滨剧。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二人转摆脱了昔日把它做为吉剧而强加给它的各种艺术模式再次重现江湖,演出场所一开始是城市的小茶社、小剧场,后来进入了各种经营体制的影剧院和洗浴中心、夜总会等非艺术欣赏的消费场所。它的演出内容是不唱正戏的歌舞小品等形式,演出团体体制为民营,表演者不是有工资和职称的演员,而是纯正的江湖艺人。由于这种形态的二人转在演出风格、表演内容、演出场合等诸多方面都和国营体制下的专业剧团有巨大差异,所以被贴切地称为“民间二人转”。正是这种存在于精致艺术和主流媒体视野以外的民间二人转演出,近十年以来在东北各地持续火爆。沈阳市的铁西和平剧场、中街刘老根大舞台、北市场的群众电影院等;长春市的和平大戏院、工人文化宫、吉林省吉林市的关东林越艺术团剧场等大大小小、各种档次和多种经营体制的二人转剧场每晚都座无虚席,逢年过节“黄牛党”高价倒票屡见不鲜,其中的“刘老根大舞台”更是因为赵本山的名人效应成了民间二人转的一块金字招牌。与此同时,这种综艺化二人转的音像制品在东北地区的大街小巷卖的供不应求;二人转演出中的一些说口和小段出现在酒桌上的戏谑和手机短信之中,几成一种新民间俗文学。与民间二人转的热演同时并存的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吉剧、龙江剧和龙滨剧不可遏制的衰落。依靠天才剧作家王肯风光一时的吉剧团如今改演二人转早已经不是秘密;龙江剧靠白淑贤“名人带团”的效应走的是评奖的发展套路,至于龙滨剧早已没有人知道是什么了。这种蓬勃与衰落的强烈反差在市场体系的音像制品市场可以看得更为清楚,二人转的音像制品种类繁多,辽宁莎梦、海城东北人等专营音像制品的文化公司更是以经销二人转音像制品而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闻名一方。可是吉剧、龙江剧等其他的地方戏的音像制品却很难找到,调查之中问及经营业主原因他们会异口同声说“卖的不好所以不敢进货”,可见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在以观众的喜好来挑选着音像制品的。这足以证明,没有在莲花落阶段发展成评剧那样的“大戏”的二人转具有着自身形态的独特性和稳定性,它不是什么“初级”和“过渡”阶段,它不但不比吉剧、龙江剧“低级”相反却比它们更具生命力。意识形态与政府行为曾经改变过许多和二人转一样的小戏的自然艺术进化历程,可是随着地方大戏的产生,纯正民间的小戏的历史使命却并没有终结。大戏是通过表演的成就和知识分子的文化立场得以确立其地位的,而小戏的理论地位虽然是由偏颇的评价造成的,而现实地位却是由市场和大众文化的走向确立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从二人转——吉剧、龙江剧、龙滨剧——新民间二人转的发展过程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出现的地方小戏都走过类似的道路。二人转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民间小戏的发展历程虽然是证明此文论点的一个个案,但是应该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