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讲,移动镜头与推、拉、摇镜头相比在空间表现上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它的最大优点在于对复杂空间表现上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比如说,在一则表现1996年10月发生在厄瓜多尔的足球惨案的
新闻里,由于地点是被球迷拥挤、踩踏,以致倒塌的球场看台,加之警卫人员、救援人员等来往穿梭,现场一片狼藉和混乱。记者拍摄时用了一个很长的移动镜头,只见画面中忽而穿过忙碌的医护人员,时而划过排在地面的死难者,时而绕过被挤得变形的看台铁丝护拦网,……非常好地记录和表现了灾变后的现场实况。再比如一些大型运动会的开幕式上,拍摄大型团体操
表演时,摄像师常常会进入表演的行列中拍摄一些移动镜头,以表现团体操方阵内部的阵形变化和众多表演者的具体情况,有一种很强的动感和纵深感。倘若只用推、拉、摇等镜头,难以再现出团体操的局部层次感和内部的纵深变化。
近年来,在
电视节目中出现越来越多的航拍镜头,是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对完整空间的表现,赋与了电视画面更为丰富多样的造型效果。航拍除了具有一般移动镜头的特点外,还以其视点高、角度新、动感强、节奏快等特点展现了人们在生活中不常见到的景象,赢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特别是在许多电视系列片
如《话说长江》、《话说运河》、(望长城)中,大量的航拍镜头将观众视点带到空中居高临下极目远望,把辽阔无垠的壮美河山尽收眼底,扩大了画面表现空间的容量,形成了浩大的气势,成为节目表现景物的中坚画面。
(三)移动摄像可以表现某种主观倾向,通过有强烈主观色彩的镜头表现出更为自然生动的真实感和现场感
移动摄像使摄像机成了能动的活跃的物体。机位的运动,直接调动了人们在行进中或在运动物体上的视觉感受。有时摄像机所表现的视线是
电视剧中某个人物的视线,观众以该剧人物的角度“目击”或“臆想”
其他人物及场面的活动与发展,观众与剧中人视线的合一,从而产生与该剧中人物相似的主观感受。比如,在一些电视剧中,表现飞车追匪的场面时,把摄像机架在飞驰的汽车中,犹如车中主人公的视点。画面表现的是车前和窗外飞速闪过的景物和行人,观众好像也置身车中随之飞奔直闯,
心情的紧张状态完全被这种强烈主观视觉效果所抓住和吸引。
电视新闻摄像记者在新闻现场运用移动摄像可以将观众的视点“调度”到摄像机镜头的位置上(也就是说“调度”到新闻现场),让电视观众的视线与摄像记者的视线同一。比如在《焦点
访谈》播出的《深圳书市为何火爆》中,记者为表现书市中拥挤的人群和人们求知的热望,拍摄了这样一个移动镜头:摄像机如
同人一样艰难地“穿行”于书市大厅之中,只见画面中满是排队付款或低头看书的人们,由于现场实在拥挤异常,摄像机还时常“躲闪”着避免撞到只顾埋头看书的入迷者。观众好像是随着摄像机的运动“进入”到那种特定的情境中去,仿佛也在人群中穿梭测览一般,因而能从这个移镜头中感受到强烈的现场感和参与感。
充分利用移动摄像所表现出来的现场感和参与感,通过造型的手段最大限度地表现纪实效果和真实性,是每一个电视新闻记者在新闻纪实性节目拍摄中应注意的重要
问题。
(四)移动摄像摆脱定点拍摄后形成多样化的视点,可以表现出各种运动条件下的视觉效果
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摄录设备日益小型化、轻便化、一体化,移动摄像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向着多样化、多视点方向发展。许多摄像师为寻找新的运动形式,进行着大胆的实践。在电视屏幕上我们看到在急速滚动的车轮旁两辆汽车一前一后的追逐;在紧贴地面的旱冰车上飞驶向前;在空中追随跳伞运
动员组成各种图案造型;随深水舱在海底邀游,观赏着海底奇观;随太空船在天上看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甚至摄像机通过画面把人的视点带进人类不能到达的地方。各种形式的移动摄像使摄像机无所不在、无处不拍,极大地丰富了电视画面造型形式和表现
内容。摄像机的解放,带来了视点的解放,它使电视艺术具有自己更加独特的造型特点。
移动镜头的拍摄要求
除了一些特殊的移动摄像需用特殊的摄录设备外,一般条件下的移动摄像主要分为两种拍摄方式,一种是摄像机安放在各种活动物体上,诸如移动车、活动三角架、升降车、各种工具车等,随着活动物体的运动进行拍摄;一种是摄像者肩扛摄像机,通过人体的运动进行拍摄。这两种拍摄形式都应力求画面平稳。而平稳的重要一点在于保持画面的水平。无论镜头运动速度快或慢,角度方向如何变化,如非特殊的表现,地平线应基本处于水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