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网 81art.com】精彩巨献,《解说诗眼的消解与提升》。本年度有关文艺常识最巨实用价值的专业资料,由学艺网专栏作家播音主持老师,携手爱心公益大使陈家伟和可爱的小布丁yuanying联袂推出,点击率高达364次,已有77人付费查看并下载。作品发表日期:Tuesday, September 06, 2011 10:00:52;文章更新时间:Sun, December 24, 2017 11:46:57 GMT;作品分类浏览目录:文艺常识;作品关键词:诗眼,编导学习和海扁王;作者所属频道:艺术辅导班。如对本文内容有任何疑义或建议,请在学艺论坛提出。
即将为您推出的是美文大作:解说诗眼的消解与提升,精彩不容错过,敬请关注!
以上,我们评述了历代诗论家对于诗眼的内涵、作用和提炼诗眼的语言技巧等诸多见解。但是,从宋元到明清,并不是所有的诗论家都对诗眼给予青睐。事实上,从南宋开始,就有一些诗论家出于对诗歌自然浑成的意境的推崇,对诗眼表示了冷淡与轻视。南宋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提倡诗歌“气象深厚”和“自然高妙”,故而认为:“只求工于句、字,亦末矣。”严羽《沧浪诗话》以盛唐之诗为艺术典范,追求气象雄浑的诗境,他说:“其(诗歌)用工有三: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将“字眼”置于诗人“用工”的最末位。明代王世贞受了严羽的影响,其崇古的眼光更向上移,以《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为诗歌的最高境界,说古人诗“篇法之妙,有不见句法者;句法之妙,有不见字法者。此是法极无迹,人能之至,境与天合,未易求也。”既然说篇法、句法、字法都到了“境与天合”、无迹可求的境地,实际上也就取消了篇法、句法、字法,包括“诗眼”。这种推崇诗歌句法、字法自然浑朴的观点,到了胡应麟的诗论中,就出现了对诗眼的指斥。他说:
盛唐句法浑涵如两汉之诗,不可以一字求。至老杜而后,句中有奇字为眼,才有此,句法便不浑涵。昔人谓石之有眼为研之一病,余亦谓句中有眼为诗之一病。如“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故不如“地卑荒野大,天远暮江迟”也。如“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故不如“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也。此最诗家三昧,具眼自能辨之。(以下自注)齐梁以至初唐,率用艳字为眼,盛唐一洗,至杜乃有奇字。
胡氏不人云亦云,敢于发表新见解,说“句中有眼为诗之一病”,又云杜甫以奇字为眼的诗“句法便不浑涵”,都令人拭目。但他的观点,明显地有崇古薄今、形而上学、违反事实的错误。首先,说“至杜乃有奇字”,便不符合唐诗的实际情况。在杜甫之前,有綦毋潜的“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题灵隐寺山顶禅院》),有岑参的“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宿关西客舍寄严徐二山人》),都以奇字为诗眼。可见,说杜甫开了“以奇字为眼”的风气,这个观点难以成立。其次,胡氏把句法浑涵同句中有眼绝对对立起来,认为句法浑涵就不能有句眼;有了句眼,句法便不浑涵,也是偏执失实之见。我们在前面所举的王维《观猎》与杜甫《旅夜书怀》,就达到了句法浑涵与句中有眼高度的统一,足以驳倒胡氏的论调。再次,胡氏否定“句眼”,是以“两汉之诗”为最高标准的。汉诗高古苍劲,自然浑成,既无佳句可摘,更无句眼可赏。但那是诗歌语言艺术比较粗糙时期的产物,经过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丰富的艺术经验的积累,到了盛唐,诗歌艺术高度成熟,诗人们提炼语言的技巧多种多样,堪称得心应手、炉火纯青,从而在数以百计的佳作中实现了浑成之篇、警策之句与传神之眼的和谐统一。胡应麟无视诗歌语言的愈益丰富精微,否定诗歌艺术的发展、提高,以汉诗为唯一标准来评价后代的诗歌,适足以暴露其崇古、守旧、偏狭、倒退的审美趣味,不足为训。明代前后七子和胡应麟的复古主义,遭到了清代主张新变的诗论家叶燮、赵翼、袁枚等人的严厉批判。叶燮认为,“诗之为道”,是在“相续相禅”中“踵事增华”,后来居上。赵翼《论诗绝句》云:“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词客争新角短长,迭开风气递登场。自身已有初中晚,安得千秋尚汉唐?”在这种强调诗歌因时递变、不断因革创新的精神影响下,清末杰出的诗论家刘熙载对“诗眼”作了超越前人的精辟论述。
他说:“词眼”二字,见陆辅之《词旨》。其实辅之所谓眼者,仍不过某字工、某字警耳。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若舍章法而专求字句,纵争奇竞巧,岂能开阖变化,一动万随耶?炼篇、炼章、炼句、炼字,总之所贵乎炼者,是往活处练,非往死处练也。夫活,亦在乎认取诗眼而已。诗眼,有全集之眼,有一篇之眼,有数句之眼,有一句之眼,有以数句为眼者,有以一句为眼者,有以一二字为眼者。冷句中有热字,热句中有冷字,情句中有景字,景句中有情字。诗要细筋入骨,必由善用此字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