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网 81art.com】精彩巨献,《评剧——20世纪30年代的新兴剧种(二)》。本年度有关戏剧最巨实用价值的专业资料,由学艺网专栏作家播音主持老师,携手爱心公益大使陈家伟和可爱的小布丁yuanying联袂推出,点击率高达232次,已有889人付费查看并下载。作品发表日期:Monday, September 05, 2011 11:14:00;文章更新时间:Sun, December 24, 2017 11:46:12 GMT;作品分类浏览目录:编导学堂;作品关键词:学戏剧,学编导和艺考经验之谈;作者所属频道:艺术辅导班。如对本文内容有任何疑义或建议,请在学艺论坛提出。
即将为您推出的是美文大作:评剧——20世纪30年代的新兴剧种(二),精彩不容错过,敬请关注!
据20世纪50-60年代老艺人回忆,对口莲花落演唱的形式和腔调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过关外“蹦蹦”戏的影响。关外蹦蹦戏指的是莲花落传入东北以后发展而成的一种弦索腔系的民间两小戏,也就是后来的东北二人转。
在莲花落的发展过程中还与什不闲产生国一定的关系。什不闲是一种和莲花落一样的古老的乞食艺术,它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是一种一旦一丑载歌载舞表演的说唱体艺术。明·宋直方《琐间录》记载:“吴中新乐弦索外,有十不闲,万历末,与弦索同盛江南。”清光绪年间什不闲与冀东莲花落在民间演出中结合表演,两者互相交融取长。李声振《百戏竹枝词》中有《什不闲》一条,“铙、鼓、钲、锣备特悬,凤阳新唱几烟鬟。问渠若肯勤耕织,何事夸人“什不闲”。”诗后小注写到:“凤阳妇人歌也。上铙、鼓、钲、锣各一,歌毕,互击之以为节,名打什不闲。”徐珂《清稗类钞选》“京师杂剧”一条载:“什不闲有旦有丑而无生。所唱歌词,别有腔调,底徊婉转,冶荡不堪,咸同以前颇重之。”后来什不闲与莲花落在民间演出中结合表演,两者互相交融取长。如清代署名太素生的作有“灯月悬悬照八关,龙幡狮舞斗回环。阿谁更指牛车笑,取闹添来十不闲”一诗,因此许多学者认为两者已经合为一种艺术形式了。如 “到了清代,莲花落由民间流传进入舞台表演,俗称”什不闲”;“清嘉庆年以后,民间莲花落迅速发展,演化出许多形式,...在唱腔上和莲花落相同而在演出形式上起了很大变化,俗称拆唱莲花落,也叫什不闲儿。”
莲花落把旦角称为上装,把丑角称为下装,两个人合称一副架,就源于什不闲的称谓。应该说,莲花落由单口到对口的发展过程中是吸收了乐亭大鼓、滦州皮影、河北梆子、关外蹦蹦戏、喇叭戏、什不闲等民间艺术的因子的。对口莲花落是一种由说唱向戏曲过渡的表演形式,也是评剧的母体和源头。也可以说,莲花落的对口时期是评剧艺术的孕育期。
清光绪末年,河北省滦县等地连年发生自然灾害和饥荒瘟疫,各种民间艺术的发展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驾崩,“双国孝”期间禁止演戏,冀东莲花落的演出班社纷纷解散,很多艺人回乡务农。在这种情况下,莲花落艺人逐渐意识到要恢复演出,维持生计,就必须改进和发展莲花落艺术来吸引观众,这就促进了对口莲花落向拆出莲花落的发展。在莲花落由说唱艺术向拆出小戏发展的过程中,成兆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成兆才,1874年出生于河北省滦南县,他因家境贫寒自幼以唱莲花落谋生,先工旦角,后改丑行,艺名东来顺。1908年,成兆才与张化文(艺名张彩莲)、姚继生(艺名仙动心)、杜艺薏(艺名金菊花)等人在冀州首府永平演出时对莲花落的音乐伴奏和舞台表演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拆出”改革。剧本从叙事体改成代言体,表演不仅有了老生、老旦、青衣、小旦等行当,而且逐渐发展为程式性、规范性的舞台动作。在唱腔方面改进和创造出小悲调、大悲调、十三咳等新腔。伴奏乐器除板胡外,还增加三弦、大笛子等,武场使用大、小锣,堂鼓等。在成兆才的努力之下莲花落完成了向评剧进化的第一次改革,他因此被誉为评剧的奠基人。
成兆才为改良后的拆出莲花落编写了《乌龙院》、《小姑贤》、《小借年》等拆出戏,并于1900进入天津演出。但是,却因“有伤风化”而被直隶总督杨子祥驱逐出境。但是拆出戏的编演却没有因此而停止,1908年,成兆才带着《开店》、《乌龙院》、《鬼扯腿》三个拆出戏进入永平府演出,并将拆出莲花落改名为“平腔梆子戏”。此次演出大获成功,莲花落这种拆出的形式终于受到了观众的认可。此后,成兆才与当时的男旦演员金菊花、月明珠等人在河北省的昌黎、滦县、乐亭一带演出,他在此阶段又创作和整理了《安安送米》、《打狗劝夫》、《劝爱宝》、《告扇子》、《黄爱玉上坟》、《李桂香打柴》、《小姑贤》等十八个剧本。在不断的演出实践中,成兆才意识到新兴的平腔梆子戏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而能够进入大城市演出,就必须向京、梆大戏学习。于是,他在京剧鼓师张永德、梆子鼓师宋冠英的帮助之下,对莲花落进行了第二次改革,推出了《开店》、《花为媒》、《占花魁》等整理改编的剧目。这样一来,拆出戏就完成了由一种民间小戏向成熟的戏曲形式的转化,产生了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的平腔梆子戏。